科技與文化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多媒體技術因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在展覽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然而,部分多媒體展陳卻不甚理想,存在著技術濫用、內容模糊等弊病,影響著展陳效果。
當“噱頭”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淺,酷炫科技掩蓋了展覽內在的人文氣質,並將其逐漸消解之時,是時候好好聊聊展覽了。
初識:走進光影世界
多媒體泛指文本,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形式的集合。隨著數字科技的蓬勃發展,幻影成像、VR、AR等技術在展覽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融入促使展覽形式推陳出新,也為文化傳播帶來了新動力。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較早進行VR技術應用研究的博物館,先後設計了多個虛擬展覽。2018大型虛擬現實作品《御花園》聚焦紫禁城中的皇家花園,利用三維特效真實呈現園林全貌,結合史料研究,還原植物、動物、假山、建築等。在虛擬空間中,參觀者可與小鹿、遊魚進行互動,盡情感受活潑靈動的園林空間,探索皇家花園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技術與內容的充分結合,使展覽從最初的可看,到如今可聽、可聞、可動、可跳五感俱全,既擴充了參觀者的感知體驗,也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播。
解析:探究光影真諦
從靜態到動態,多媒體技術促使展陳手段不斷轉化、更新,為文化事業與科技產業的協同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但這一趨勢,也引發了對技術與內容兩者關係的探討。這種探討並非傳統展陳與現代科技間的對抗,而是基於理性態度,以時代視角,回溯展覽初衷
2015年,《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大展在國內掀起熱潮。展覽於多個巨幕中播放了3000多幅與梵高有關的高清畫面,動態展現了梵高作品及他短暫的藝術人生。展覽結束後,參觀者對其評價卻褒貶不一。部分觀眾認為,展覽通過巨幅螢幕與音樂襯托,提供了較好的沉浸式體驗。但也有專業學者認為,展覽大量使用“幻燈片”式展陳手法,僅將經典作品一味放大,淡化了藝術家的創作筆觸,流失了梵高作品中的神秘感與生命力,成為流於表面的視覺消費,有梵高之名,無梵高之實。面對如此質疑,作為文博工作者的我們也在不斷思考,是否部分展覽過於追求技術形式,而遺忘了展覽傳遞文化價值的初衷。
對於這一現象,我們始終認為,不論技術以何種方式介入展覽,其根本目的還是要通過技術有效反映學術觀點、傳遞文化資訊,實現展覽與參觀者之間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成立於2001年的日本科技藝術團體teamLab,作為多媒體展陳領域的佼佼者,始終將這一理念貫穿作品其中。自2017年,teamLab中國首展至今,他們的作品無不吸引公眾目光,獲得了商業與口碑的雙贏。teamLab對作品主題與內容往往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善於將四季流轉、生命輪回等普世性主題與多媒體裝置相融合,引發參觀者的精神共鳴。在他們的作品《花舞森林與未來樂園》中,電子螢幕營造了龐大幻境,參觀者仿佛步入花的海洋,與每一朵花相遇、相識、相知,感受它們從誕生、成長、綻放、到枯萎的全過程。當參觀者駐足,周圍的花朵便盡情綻放,若觸碰螢幕,花則凋謝死去。在獲得視覺震撼的同時,參觀者於花開花落中體會一期一會、生命無常的“物哀”之情,領悟和諧共生的人文哲學。相較於《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展,teamLab的成功之處,在於既利用科技手段豐富參觀者的感官體驗,更通過豐富的文化內涵於細微處觸動參觀者心弦,真正做到技術為內容所用。
領悟:感知光影美學
作為面向公眾開放的社會教育機構與文化傳播機構,文博展館肩負著保護歷史、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對於此類展館中的多媒體展項來說,文化內涵的提煉與傳播更為重要。然而,在內容為王、技術為輔的前提下,如何更有效利用技術傳遞文化價值,這要求展覽策劃者與設計者相互配合,以文化輸出為共同目標,深入研究展覽主題與內容,充分發掘文化故事,調動參觀者積極性,滿足他們視覺與精神的雙重需求。
以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中《黃光升魚鱗石塘》多媒體展項為例,博越藝術的策劃者查閱資料,以嚴謹的態度整理、甄別、分析、推導出歷史結論。隨後,他們與設計者就展項內容與效果展開討論,在交流中碰撞創意的火花,通過多媒體手段與內容的高度結合,使參觀者更為生動、詳細的瞭解黃光升石塘五橫五縱的建造結構。在該展項深化過程中,策劃者與設計者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把握內容、設計與技術的平衡。單一的展陳手法使展覽枯燥乏味,過於追求形式則“噱頭”大於內容。因此,設計師對文化內涵、設計理念、展館氛圍等因素進行了系統化、綜合化考慮,以中國古典藝術風格設計多媒體動畫,弱化機械設備的突兀感與違和感,打造亮點展示區域,使參觀者自然而然感受古代工匠的治水智慧與匠人精神。
不僅如此,黃帝文化中心展項在製作過程中,不僅深入研究文化內容,更引入空間概念,實現了展示空間與內容、技術的跨維度結合。以《赫赫始祖——思想天人合一》綜合多媒體展項為例,空間頂部,以巨型螢幕動態演繹燦爛輝煌的古代星圖,展現古人對天文變化的探索;地面部分以亞克力材料模擬良田沃土,搭配顏色變化的光纖燈效,呈現與星圖對應的四季變換,寓意順應時節、春種秋收的農耕智慧;與此同時,“天地”間的仿真人像內部,以燈帶模擬人體筋骨脈絡,伴隨燈光變化,“骨骼”時隱時現,“血液”流動遊走,突顯先民對人體結構及規律的探索。該展項巧妙利用空間佈局,結合多媒體聲光電,將抽象晦澀的哲學理念立體化、形象化,生動演繹了天、地、人三者間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彰顯華夏先祖頭頂蒼穹、腳踏大地,遵循天人合一之理、包容萬物的精神境界,是多媒體展陳敘事性、文化性、科技性自然融合的優秀案例之一。
展望:堅守光影初心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技術為創意的實現提供了全新可能。在文博展覽領域,每個新技術的引入,都可能帶來重大改變,展覽展陳需在技術應用方面保持一定的前瞻性。然而,無論科技如何千變萬化,展覽的文化價值都不可被稀釋。光影營造的視覺印象背後,技術與內容的文化底蘊、深刻且有趣的人文內涵、設計者與參觀者之間的精神共鳴,才是多媒體展覽真正的價值所在。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文博展覽工作者,博越藝術將堅守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初心,在保持技術前瞻性的同時,利用科技手段更好服務於文化傳播,滿足參觀者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文化需求,讓歷史文化能夠與參觀者一同,走出展館,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