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歷史更深處漫溯—淺談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的展陳敘事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在這十六字電文的邀請下,李莊古鎮為一大批學術專家、愛國人士、熱血青年支起安靜的書桌,築起民族文化抗戰的鐵壁銅牆。如今,濃厚的愛國救國、治學氣息依然蕩漾在李莊古鎮的每一個角落。

2021年,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開館在即。它通過敘事化的展覽,講述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機構搬遷李莊的故事;還原了“文化抗戰”的歷史進程,更為尋找華夏文脈的根源所在。


敘事思維—構建展陳語境


所謂敘事,簡而言之就是講述故事。20世紀90年代,敘事學在人文社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受這一趨勢影響,博物館也開始逐漸推進展覽展陳的“敘事轉向”。這要求展覽展陳更加強調歷史文化內涵的傳播與交流,通過明確的敘事線索,構建跌宕起伏的敘事情節,將過去的碎片轉變為可以被參觀者理解的“故事”,從而為公眾提供理解歷史的全新途徑。



由上海博越藝術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越藝術)參與規劃、設計、製作的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便充分運用了敘事性展覽的構建方式,以“文化脊樑·中國李莊”為主題,遵循“與歷史對話”的展陳理念,深入史實資料的研究與梳理,構建了完整的敘事邏輯,全面展現了李莊文化抗戰的地域特色、時代特徵、歷史意義與文化精神,使參觀者切身感受“中國李莊、文化脊樑”的時代內涵,進一步推進了文化抗戰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敘事結構—搭建內容邏輯


在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專案中,博越藝術團隊兼顧系統性地學術梳理與創新的策展理念,採用了雙線並行的敘事結構。其一,是古鎮李莊文化抗戰的歷史進程,為參觀者提供了明確有序的時間座標。如第一部分“家國情懷 大義李莊”,參觀者可跟隨文人學者的步伐,從抗日戰爭的硝煙中走入寧靜的古鎮李莊,對文化抗戰的背景產生較為全面的認知與瞭解。其二,則是中華文脈的代代延續。如第二、三部分的“風雨共濟 文化抗戰”、“薪火永續 共譜華章”,均使用分組敘事的方式,從文人學者、文化機構、學生抗戰、戰後發展等多個角度對主題加以闡釋,既保證了展陳的連貫性,又構建了相對獨立的完整敘事,增加了展覽的情節性與內容深度。



展陳規劃還有著較強的“節奏感”。在歷史背景鋪墊與時間跨度較大的部分,如高校學府慘遭轟炸、文人學者輾轉內遷等,採用概括的方式設計展項,突出內容重點;而對於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或影響的人物與事件,如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則規劃設計重點藝術場景,採用“放緩”的方式來講述,達到“疏密有致”、“輕重有別”,體現了展示內容與氛圍的層次感,帶給參觀者一定的情感起伏與想像自由。



敘事營造—重拾歷史碎片


在展覽的規劃與設計中,藝術場景、多媒體等輔助展陳手法的運用,極大程度地彌補了展館史料不足、內容缺失等問題,並有效提升了參觀者的理解與感受。這些場景大多聚焦於特定的文化故事與歷史瞬間,並凸顯重點內容與人物,呈現出“特寫”的展陳效果。

在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中,博越藝術團隊策劃設計了展廳中所有的藝術場景,全面展現了文人學者在李莊的辛苦研學,並對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營造學社等重要學術團體進行了生動刻畫。有伏案桌前潛心研究的歷史學者、有在田野中工作勘探的地理學者、還有與同僚們學術交流的社會學者……博越藝術團隊深入研究這段歷史的文化背景與時代元素,復原了學者們的衣裝形象、專業工具、書籍資料……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將這些歷史“碎片”重新組合,再次啟動了李莊文化抗戰的時代記憶。



在保證場景真實性的同時,團隊還非常注重展覽的審美性。為了避免千篇一律,設計師綜合考慮場景的色彩、形式、材質等因素,在多個藝術場景中綜合運用白膜雕塑、銅雕、玻璃絲網畫、機械裝置等展陳手法,增強了展示靈活性與視覺衝擊力,打造了敘事結構完整、情感氛圍豐滿的展示空間。

以《中央研究院》藝術場景為例,該展項靈活運用多種設計手法,將不同時空歷史瞬間拼接融合,使其更具文化內涵與視覺感染力。展示內容包含田野考古、文獻研究、文獻編撰三個方面,並還原了當時的長江帆舟,以這一特殊的時代元素作為內容鏈接。這艘小舟帶著文人學者與文獻資料順江而下來到李莊,並承載著珍貴的研究成果從李莊出發,使中華文化得以代代延續。場景還以銅雕生動刻畫了傅斯年、董作賓、陶孟和等多位文人學者潛心研究的歷史瞬間,與背景畫、地面置景相互融合,從文化性和藝術性的雙重角度使參觀者深刻地體會到李莊與學者們的仁義大愛與家國情懷。



敘事研究—開拓創新之路


隨著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突飛猛進,展覽展陳的策劃思路與設計理念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自我創新。博越藝術在多個專案中深入研究博物館敘事,以新視角梳理展陳的策劃思路與設計脈絡,使展覽的現狀、可創新處、及其蘊含的價值得到了重新審視。未來,博越藝術還將繼續深耕文博領域,堅持跨領域研究,為行業提供多元化的呈現方式與全新的發展方向,並為此後的專案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與全新視野,堅持優秀歷史文化的不斷傳承與發展。

返回顶部